1.下列哪一项不是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措施:B

A.大众禁烟活动 

B.高危人群的疾病筛检 

C.给各居民发盐勺

D.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

E.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

 

2.行为危险因素检测资料用于:B

A.了解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

B.描述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的变化情况

C.指导制订干预计划 

D.评价干预效果 

E.以上都对

 

3.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首先是考虑:A

A.选择适当的统计指标 

B.要有对比资料 

C.人群社会环境的变化

D.人群经济的变化  

E.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资料

 

4.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:D

A.确定疾病的生物病因 

B.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

C.拓宽基础医学研究领域 

D.促使人们改变不良行为 

E.改变医患关系

 

5.传统健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:E

A.疾病与健康 

B.健康与死亡 

C.疾病与寿命  

D.健康与寿命 

E.疾病与死亡

 

6.应用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对一位45岁男性进行个体定型分析,计算的评价年龄是47岁、可达到年龄41岁。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后,该男子可能延长的寿命数是:B

A.4年 

B.6年 

C.2年 

D.3年 

E.1年

 

7.吸烟、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属于:B

A.环境因素 

B.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

C.生物学因素

D.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

E.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

 

8.以下哪一种疾病不适合使用生命质量评价:A

A.病毒性感冒

B.慢性支气管炎 .

C.高血压 

D.糖尿病 

E.乳腺癌

 

9.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(  )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。D

A.传染病  

B.寄生虫病  

C.营养不良  

D.慢性病  

E.急性病 

 

10.生命质量评价可应用于:E

A.治疗方法的选择 

B.健康投资效益分析  

C.卫生决策 

D.临床疗效的评价 

E.以上都是 

 

11.评价疾病负担的指标为:E

A.生命质量指数(PQLI)

B.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(ASHA)

C.健康期望寿命(ALE) 

D.减寿人年数(PYLL)  

E.失能调整生命年(DALY)

 

12. 假定某一筛选计划检查了1000人又假定某病的流行率为45,而这种筛选试验的灵敏度为90%,特异度80%,根据这些资料,请回答被筛选出来的阳性者中,真病人数是多少?A

A.40人 

B.36人 

C.392人 

D.192人 

E.768人

 

13.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,对几个独立试验可:A

A.串联使用 

B.并联使用 

C.先串联后并联使用

D.要求每个试验假阴性低 

E.要求每个试验灵敏度低

 

14.一种筛选试验应用于经活检证实患有乳腺癌的400名妇女和未患乳腺癌的400名健康妇女,检查结果患癌组中有100名为阳性,而健康组中有50名为阳性。利用上述资料回答问题此试验的敏感度是:C

A.87% 

B.67% 

C.25% 

D.33% 

E.12%

 

15.对某一筛检试验,如何提高其阳性预测值?C

A.增加筛检频率

B.减少筛检频率 

C.筛检高危人群

D.对筛检阳性者进行更仔细的诊断 

E.上述都不是

 

16.关于某一筛选试验的真实性,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:C

A.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表示一种试验方法真实性的指标,故要求两者均应达到100%才确保该方法的真实性.

B.灵敏度是指病人被试验方法诊断为病人的百分率,而特异度是指病人中被该试验方法诊断为无病者的百分率。

C.灵敏度和特异度一般是相互矛盾的。灵敏度升高将引起特异度降低,反之亦然。

D.筛选试验主要强调特异度,以免误诊过多病人。

E.以上都不是。

 

17.为评价一种家用“简便”妊娠试验药的效果,现将其试验结果与医院常规的妊娠诊断试验结果进行比较,结果如下:药盒检验结果怀孕未怀孕合计医院确诊的怀孕292857,妊娠状态未怀孕392160,合计6848117该药盒的特异度是:B

A.42.65% 

B.50.88% 

C.42.86% 

D.35.00% 

E.上述都不是

 

18.关于三级预防说法正确的是:E

A.第二级预防又称病周因预防 

B.第一级预防指做好“三早”预防工作

C.第三级预防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措施两大类 

D.第三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

E.计划免疫属于第一级预防

 

19.健康管理师要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:C

A.人体内环境的关系

B.人体外环境的关系 C.人体健康的关系

D.人体功能的关系 E.人体状况的关系

 

20.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:D

A.防止并发症和伤残

B.控制环境有害因素

C.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

D.防止疾病复发    

E.促进康复